窗,古時亦稱為牅,在中國建筑文化中顯得相當活躍,是一種很具文化意蘊于審美魅力的重要建筑構件。其實,作為中國建筑重要構成要素,用以通風,采光與供人眺望外景的窗,其起源遠遠早于漢代??梢钥隙?,窗是伴隨著建筑的起源而發明,伴隨著建筑的發展而發展的。下面詳細為您講解下
古建筑門窗的起源與發展:
一、古建筑門窗的起源:
我國傳統窗飾藝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穴居和半穴居時代。據考證那時的先民曾居住在一種袋形豎穴中,其上部覆蓋著樹枝雜草制成的頂蓋,這種可以移動的頂蓋便是屋頂的雛形。
人們為了上下出入和通風采光的方便,在頂蓋一側留一缺口,兼有門和窗的雙重功能。當半穴居演變成原始地面建筑,圍護結構亦分化為墻體與屋蓋兩大部分,于是出現了固定在屋頂上的洞口,用來通風排煙和采光,古代稱之為)囪。此種窗的原始樣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時期。
為擴大通風采光面積,墻上的通風窗口越來越大,數量也越來越多,當門的一側或兩面三刀側同時出現了較大的采光通風口,真正意義上的窗便產生了。在許多古文獻中窗與牖相通,而部分專業人士則認為牖為較小的窗洞,檻窗、直欞窗等體量略大的窗戶才叫窗。
二、窗之發展演變:
(1)漢、唐窗的發展期
我國較早的窗飾實物形態,可在西周的刖刑奴隸守門鬲中初見端倪。鬲前設雙扇版門,其余三面設計十字欞格窗。從新出土的戰國伎樂銅屋著看,兩側有落地式欞格窗,后部有十字欞格窗,造型古樸,空間十分通暢。
南北朝時期,北魏和東魏宅院圍墻上出現成排的直欞窗,房屋墻上多設直欞窗懸掛幕簾與帳幕。唐代房屋空間宏大,窗的面積也隨之增大,并產生了啟閉功能,從而使室內通風采光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。這一時期的住宅沿襲魏晉的遺風,以四廊連接房屋組成的復雜多變的庭院,四廊上裝有連續的直欞窗,這顯然是南北朝風格的延續與發展。唐代盛行直欞窗,直欞窗又有破子欞窗與版欞窗等:欞條斷面呈三角形者叫破子欞窗;斷面呈矩形者為版欞窗。直欞窗的欞條多為奇數,欞條過長時在中間加承欞串,留存至今山西著名的唐南招提寺金堂板門樓窗與之有想似神韻。這一時期的窗飾還有龜錦紋,球紋等復雜花紋的窗欞出現。
(2)宋、遼、金—窗的成熟期
宋至遼金時期、直欞窗仍常見。宋代著名的建筑術書《營造法式》中記載了破子欞窗、版欞窗、睒電窗和闌檻鉤窗等四種窗樣式,這些應該是當時較為有代表性的窗飾形制。宋代手工業發達,北宋時期的木構架建筑在唐五代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。裝修上大量使用落花流水地長窗及可開啟的隔扇(格門)、闌檻等結構。欞條造型豐富多變的窗飾,不僅使建筑立面增色,也使室內通風采光取得進一步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