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解古建筑門窗的的演變及選材
古建筑門窗是不用玻璃的,是從風和眼兩個詞組合演變而來的,原始含義就是風眼。窗戶原來就是在墻上開個洞眼,隨便找些東西遮一下。在中國,古建門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墻的作用,我國有在墻洞口內安裝的木門窗,但大多數建筑使用的都是檻框結構的木門窗,占據整面墻的位置,如東可活動的墻。
木門窗制作在我國古代屬于小木做,外檐裝修,木門窗是在現場配置的建筑構件,門窗是施工的產物,門窗在安裝前多是半成品材料。我國木門窗的制作方法在近代、現代建筑中仍有體現,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生產的大多數木門窗并不是完整的木門窗產品,門窗的框扇都留有刨、鋸的余量。所有的門窗都是沒有涂漆的產品,要在安裝完成后再涂飾。在建筑施工工地都有木工班,專門負責門窗的制作安裝,外購的門窗產品哪怕是鋼門窗,運到工地后也要由木工來安裝。
木材是天然材料,因生長需要時間,所以樹木的生長速度與森林面積的大小就決定了人們的使用量,明朝時人們還可以找到老祖宗留下的巨大木材。天安門的明間跨度長達8.5米以上,明朝長陵的大殿有直徑達1.17米,高達14.3米的整根金絲楠木。這樣的木材恐怕要生長一兩千年。到了清朝由于缺乏巨大的木材,許多工程不得不用小塊木料拼接成柱子和梁,外加鐵箍拼合成材,由于缺乏楠木,清朝營建的許多工程使用了大量黃松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國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,人口的增長,人們改善生活需求,經濟建設,都需要大量的木材,木材供應更加緊張,木材的需求量遠遠大于我國木材的生長量,在上世紀六十年代70年代我國不得不推出了以鋼代木的政策,木門窗的使用受到了嚴格的限制。
在嚴格限制木門窗使用的年代,對木窗的限制較為嚴格,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,很難看到在一般建筑工程中使用木窗,由于沒有找到較好的替代產品,在大多數建筑工程中,戶門和室內門還是使用了木門,值得注意的是,在這一時期我國使用的大多是戶門和室內門都是夾板門。這對門的面板是中密度板、三合板,門扇框架所用的木材從樹種到材質都取得了放松,夾板門與傳統的鑲板門相比也節約了大量木材。
我用現在的氣密、水密、保溫、采光標準來衡量我國的古建筑門窗,無疑在許多方面它都不符合現在的要求,然而我國的傳統木門窗創造出獨特的門窗制作技藝,至今人們還在使用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,門窗已變成為文化載體,并創造出燦爛門窗文化,至今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。